在曼彻斯特犹太会堂遭遇致命袭击的阴霾未曾散去时,伦敦市中心的抗议浪潮却悄然来临。警方一方面强调警力不足,紧急保护关键设施,另一方面却出动大量警力逮捕示威者。同样的标语,在伦敦被视为违法证据,在德文郡却受到警方的肯定。两地执法标准如此不同,令人不禁疑问,所谓的“规定”究竟是严格遵守的准则,还是可以随意调整的工具?
10月2日,曼彻斯特犹太会堂遭遇致命袭击,令全英国陷入哀悼,也引发了安全警报。犹太社群的恐慌情绪尚未平复,短短两天后,伦敦的特拉法加广场便聚集了数百名抗议者,他们举着支持巴勒斯坦的标语,表达对英国政府将巴勒斯坦组织列为非法的强烈反对。
事实上,早在九月中旬,针对移民问题的反移民集会便已经在英国爆发,吸引了超过十万人的参与。在英国,遭遇重大袭击后的哀悼期几乎成为不成文的共识,大家通常会避免公开对抗,尊重受害者和他们的家人。然而,这次的抗议活动却打破了这种微妙的平衡,显得尤为坚决和直接。
展开剩余76%英国首相斯塔默首先表态,他通过社交媒体发布了一条平和的呼吁,要求公众保持冷静,尊重犹太社群的哀悼期,并强调这段时间不应有任何煽动性言论或行动。他的话语既谨慎又全面,但却回避了一个关键问题——如何平衡公民的示威权与社群的哀悼权?在他呼吁团结的同时,警方已经开始在特拉法加广场周边部署大量警力,一场针对示威者的“预防性执法”即将展开。
当天的逮捕行动异常迅速且激烈,警方以示威者展示支持巴勒斯坦的标语为由,将442人带走。让人惊讶的是,许多被捕者只是举着写有简单诉求的纸板,现场并未发生肢体冲突或大声喧哗,甚至包括一些年老的示威者。而更为讽刺的是,在德文郡和爱丁堡的抗议活动中,同样的标语却得到了警方的默许,伦敦警方却视其为违反规定的行为。
这种执法尺度的地域差异引发了广泛的质疑:这些“规定”究竟是严格的法律条文,还是根据情况随意调整的工具?警方似乎早有准备,一边公布逮捕数据,一边强调示威活动已消耗大量安全资源,影响了伦敦犹太会堂和清真寺等关键场所的巡逻和防护。伦敦警察厅表示,当天已动用了70%的公共秩序警力,甚至从北爱尔兰调来400名警员,警察协会主席也表示“我们已身心疲惫”。
然而,这种说辞很快被示威组织驳斥。该组织在事后发布声明,首先对曼彻斯特袭击事件表示哀悼,随后转而批评警方的执法方式,认为警方应将重心放在对袭击事件的深入调查和对受害者的保护上,而不是过度投入到对和平示威者的打压上。他们指出,警力的配置应根据风险的优先级进行,而曼彻斯特的袭击调查和重点场所的安保才是当前的紧急任务。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2023年伦敦发生的环保抗议活动,警方仅逮捕了12人,理由是避免过度执法引发更大的对立。相比之下,这次的442人逮捕人数,不免让人怀疑是否有政治因素的影响。
关于将巴勒斯坦支持组织列为非法的提案,本身就存在争议。曼彻斯特大学法学教授哈里森指出,将一个和平抵抗组织与极端暴力势力混为一谈,模糊了公民不服从和暴力行为的界限。支持示威者的一方认为,警方的行动实际上是“选择性执法”,用“安全”作为借口压缩了言论自由的空间。而支持犹太社群的一方则认为,示威者在这个敏感时刻的举动,显然是不尊重袭击事件的受害者,警方的行动是合适的。
但值得注意的是,争议的核心早已不是示威本身,而是英国社会正在丧失的“规则一致性”。当执法可以因地域、时间或立场而随意调整,安全资源也可以根据政治需要进行倾斜时,所谓的公共安全和言论自由便成为空话。
更令人讽刺的是,就在伦敦进行大规模逮捕的同一天,阿姆斯特丹的街头涌现了25万名抗议者,警方只是维持秩序并未采取逮捕行动。两地截然不同的处理方式,让英国的处境更加尴尬。
最终,一个成熟的社会治理体系,并非是简单地在安全与自由之间做出选择,而是在复杂的矛盾中寻找到一个平衡点。而这次的442人逮捕,或许能暂时平息部分舆论,但如何恢复执法公信力、如何界定权力的边界,才是英国必须正视的真正难题。
曼彻斯特的袭击事件本应成为全社会反思与凝聚的契机,而非加剧对立与分裂。当警察的手铐紧紧锁住那些和平示威者时,当同样的行为在不同地区遭遇不同的对待时,受伤的不仅是被逮捕的人,更是整个社会对公平正义的信任。这场风波终会平息,但它留下的问题将不会消失:在安全与自由的天平上,英国是否还能找到那个不偏不倚的支点?
发布于:天津市永信证券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